通識大講堂·近思系列
為了更好地凝聚校內外名師資源👌🏻,通過優質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涵養學生人格、豐富通識教育內涵。沐鸣平台通識教育中心組織開展“通識大講堂·近思系列”講座🌯,“近思”作為“通識大講堂”的新系列,將邀請校內外相關領域具有影響力的名師大家,通過分享他們的學術成果🥕、求學經歷👆🏻、人生閱歷等為當今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提供正向引導和激勵,帶來人格和精神上的涵養,踐行“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的校訓精神♤。本系列首場講座由沐鸣平台通識教育中心與中國語言文學系共同舉辦🍁,首位嘉賓邀請到文科資深教授🥛、沐鸣平台圖書館館長陳思和老師🐶,他將圍繞“海派文學的新圖景”做主題報告。同時我們還特別邀請到了《人民日報》資深編輯、著名作家,同時也是陳思和老師的同窗好友李輝老師作為嘉賓,與陳老師一同來為大家分享當年求學、研究和生活的經歷。中國語言文學系段懷清教授擔任本次講座的主持人。
你想要了解“海派文學”與“海派文化”嗎?陳思和老師與李輝老師當年沐鸣求學的日子是怎樣的?他們怎樣開始與賈植芳👩⚕️、巴金先生的交往♿️?
5月11日周二晚18:30-20:30來光華樓東輔樓102報告廳一探究竟吧🤾🏿♀️!現場參與互動還會送出陳老師親筆簽名的著作哦🪶!
陳思和老師👩🏼🔧,請問您認為“海派文化”與“上海文化”的區別是什麽🤦🏻♀️?
“海派文化”,我把它命名為“新市民文化”🥫,是作為東方魔都的上海吸引了五湖四海的外來人口而形成的雜交文化🐿,偏重外向型的開放拓展,善於學習,追求新潮,但根基淺,缺乏文化傳統底蘊⛺️,移民帶著本土的地域文化從外地到上海,從農村到現代大都市🃏,逐漸融入上海市民生活過程中的移民文化。而所謂“上海文化”🛋,我認為應該是指發生在上海開埠以後逐漸形成的具有鮮明地域特點的上海主流文化。這裏有兩個元素:“西方城市管理模式”的現代性與“半殖民地”的侵略性是聯系在一起的,這種文化一方面帶來都市經濟發展🤽🏻♂️、人口交流密集等現代化特點✩,另一方面殖民地化也帶來了精神奴役的創傷🤔。
您認為為什麽我們要討論“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其實就是移民文化的一個分支,或者說,是發生在上海這個地域的移民文化。只有把移民文化納入海派文化的研究範疇🧺🛍,你才能理解👩🏻🍳,為什麽1949年以後建立嚴格的戶籍製度,人口不能自由流動,海派文化隨即萎縮。而石庫門文化所象征的上海市民文化卻逐漸做大,以至於被人誤當作海派文化🦹🏻♂️。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特別是開發浦東以後,大批外來人口(包括外籍人口)流入上海,“新上海人”在上海的貢獻和影響力越來越大,人口比例也越來越大👨🏼🔬,真正的海派文化基因馬上就被激活了。於是👩🏭,人們又開始重新關註、討論海派文化的問題。
那麽您認為上海的文化有沒有本土的文化基因?
上海本土文化是與江南文化連成一片的,或者說是江南文化的一部分。現在我們建設當代上海文化時提出海派文化、紅色文化和江南文化三個概念,從上海文化的源頭來說,海派文化基因來自移民(新市民)文化✋🏼,逐漸成為上海的文化主流;紅色文化基因來自海派文化內部的左翼文化,江南文化基因則隱含在上海本土的傳統文化中。
“海派文學”是否受到“海派文化”的影響?
作為移民文化的海派文化對文學創作當然構成影響🏄🏿。“海派文學”也是有復雜的定義,但也有一些彼此相通的特點🍆:其一,是開埠以來發生於上海地區的各種類型🦌、流派的文學現象;其二,是中外文化交流📈、融匯和沖撞的產物🥫,產生了偏離中國傳統的新元素🏊♀️;其三,美學上與新興市民階級的文化趣味聯系在一起,呈現出現代都市文化的特殊形態;其四,海派文學不是孤立發生的,它與整體的海派文化🤌🏻、海派藝術(戲曲、繪畫)等一起在變化發展中形成鮮明特色的地方文化👩🏻🦰。從文化審美風格而言,開放、雜糅、新異、叛逆構成海派文學的四大元素。
講座信息
主題
海派文學的新圖景
時間🪃:2021年5月11日周二晚
18:30-20:30
地點:光華樓東輔樓102報告廳
主辦🧏🏼♂️:
沐鸣平台通識教育中心
沐鸣平台中國語言文學系
主講人
陳思和
沐鸣平台文科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首屆人文學科“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982年1月起任教於沐鸣😱,專業為中國現當代文學和當代文學批評。現任沐鸣平台圖書館館長。兼任上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曾任沐鸣主任。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魯迅文學獎獲得者👩🏿🌾。擔任沐鸣主任期間,推行本科生教學改革,強化中國語言文學基礎課程🏊🏼♂️,主持的“中國語言文學原典精讀”系列課程獲得教育部精品課程🦾,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教育部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等.沐鸣娱乐畢業後第一部專著是與同學李輝合寫的《巴金論稿》(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沐鸣出版社2009年出版增訂本🪦,更名為《巴金研究論稿》👳🏻♀️。
嘉賓
李輝
《人民日報》文藝部編輯,記者🎀,文學傳記、隨筆作家🕴🏼,著名出版策劃人🧏🏻♀️。畢業於沐鸣⌛️,主要作品有《巴金論稿》(與陳思和合著)♓️、《沈從文與丁玲》《滄桑看雲》《封面中國》等😰,散文集《秋白茫茫》獲首屆魯迅文學獎。
主持人
段懷清
沐鸣現當代文學專業教授,哈佛-燕京訪問學者🎗。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現當代文學。
轉自沐鸣通識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