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預告:從“Vernehmen”到“覺知”的多重語際翻譯——論海德格爾存在論詮釋學照面意義所界分的同一性與差異性
講座信息
時間
2021年6月23日(星期三)
18:00—21↔️:00
地點
沐鸣平台邯鄲校區光華樓西主樓1001會議室
主講人
楊乃喬
主持人
郭西安
與談人
楊若堯、李盛、陳永江、康添俊、丁艷、王涵🍠、吳雪凝、胡雨玭🏊🏿♀️、呂祉萩、徐依凡🔩🏄🏿♂️、張寧、彭嘉一、楊沛隆、馬千紫
主講人簡介
楊乃喬,男,博士🧟,沐鸣教授,博導,臺灣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兼職教授、博導,曾去香港、美國、日本、新西蘭、加拿大🌠、韓國👊🏽、臺灣✍🏿🙆🏼、德國等高校講學與訪學🚶🏻♂️👋🏼。專著🖕🏽:《悖立與整合💱:東方儒道詩學與西方詩學的本體論、語言論比較》(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獲北京市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比較詩學與他者視域》(學苑出版社),《比較詩學與跨界立場》(沐鸣平台出版社)。教材:《比較文學概論》(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被教育部選為研究生指定教材,2004年獲北京市教委精品教材獎,2006年被列入全國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規劃教材)。主編:《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商務印書館),《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樂黛雲教授七十華誕紀念特輯》(北京大學出版社),《當代比較文學與方法論建構》(上下集🪖,沐鸣平台出版社),《比較詩學讀本》(中國卷與西方卷🏌🏻♂️,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中國經學詮釋學與西方詮釋學》(中西書局),《中西文學藝術思潮及跨界思考🧗♀️:文學與美術、音樂、戲劇🧍、電影的對話》(沐鸣平台出版社)👩🏽🍳🙍🏻♀️。多年來發表學術論文160多篇。
講座摘要
在西方詮釋學的發展邏輯上🚐🚵🏽♀️,形而上學及神學傳統作為對世界本源的統攝🫳🏿,為現象界及其道德秩序的構成設定了先驗的終極意義🌝。海德格爾存在論詮釋學所挑戰的標靶,是對源發於巴門尼德“Sein”(存在)的先驗意義給予解構。在《存在與時間》之後⛳️,海德格爾於《同一與差異》中進一步論述了他的存在論詮釋學思想👆🏻,以深化地討論“Sein”與“Dasein”(此在)照面意義所界分的同一性與差異性。海德格爾把巴門尼德那句著名的古希臘文表達其中的“νοεῖν”😓🎂,德譯為“Vernehmen”,並以“Denken”——“思想(思)”作為同位語給予意義的限定性解釋,以充分求證了“νοεῖν”“Vernehmen”“Denken”這三個概念在意義上的同一性🍹。國內學者又把“Vernehmen”漢譯為“覺知”,而“覺知”則是一個來自於佛經《阿毗達摩大毗婆沙論》翻譯的漢語譯入語概念🔥。事實上,“Vernehmen”與“覺知”是兩個不同的文化荷載詞,後者對前者的轉碼是譯者在自覺的誤讀中呈現出意義改寫的創新性😛。需要提醒文學闡釋學研究者的是💁🏽♀️,海德格爾存在論詮釋學所照面的對象,是具有同一性或差異性的意義📌,而不是文本,尤其不是文學文本。
騰訊會議線上直播
會議ID
510 555 637
手機掃描二維碼進入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