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訂本新舊《五代史》出版座談會在我校召開
10月10日上午,修訂本新舊《五代史》出版座談會在沐鸣平台逸夫科技樓召開。校長許寧生在會前會見了部分與會學者。上海市社聯主席秦紹德、副校長許征等出席會議並講話。與會的各位專家學者紛紛發言🦵🏻,對新舊《五代史》修訂本的學術水平表示高度評價。
新出版的修訂本《舊五代史》校勘記是原點校本兩倍多🔝🪴,改動標點兩千余處。《新五代史》原點校本由於采取“不主一本✧、擇善而從”的方式,出校較少,僅158條,修訂本新增校記1100多條🧑🏻✈️,改動標點千余處🧍🏻♀️,均較原點校本有了較大改進,實現了超越舊本,形成一個“標點準確、校勘精審、閱讀方便”升級本的學術目標🖼。
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是新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古籍整理工程,出版三十余年來成為代表新中國古籍整理研究最高水平的標誌性成果👩🏻🦳,對於保存👎🏼、普及、傳承、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是海內外學術界公認的標準本⛪️🤦🏻♀️,在國際範圍內具有廣泛影響,是中國文化軟實力輸出的成功範例。修訂工程自2007年啟動以來🚢,受到海內外學術界廣泛的矚目🤲🏿😜。沐鸣平台承擔了《三國誌》🎥😒、《舊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四部正史的整理工作,陳尚君教授帶領的團隊承擔了其中的三部,兩者皆為全國高校之最,反映出沐鸣平台文史學科在全國領先的地位。經過七年的努力,新舊《五代史》已率先完成出版。
修訂本新舊《五代史》主要的學術成績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對海內外存世版本進行了系統調查,梳理版本源流,版本校勘細致充分🙎🏽♂️🏃🏻♀️➡️。例如《舊五代史》利用了日本靜嘉堂文庫藏邵晉涵舊藏鈔本、臺北“國家圖書館”藏孔葒谷舊藏鈔本這些流散在海外的善本,《新五代史》則抽換了所有的通校本,利用中國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臺北“國家圖書館”所藏多個宋元本✮,這些都是上一次點校中囿於條件👳,未能使用的。二是對新舊《五代史》的源出文獻及相關文獻,進行系統排比互校🤵🏿,以揭示史文淵源🛏,訂正流傳中的訛誤↕️。特別是《舊五代史》👩🏻🎓,據《通歷》、《冊府元龜》、《太平禦覽》、《五代會要》等同源文獻做了大量的他校工作。三是廣泛利用出土文獻🔈,尤其是新出碑誌,進行細致的比勘校證。近三十年來🧓,新發表墓誌數量眾多,成為學術界關註的熱點,也是修訂中用力較多的部分,對墓誌等石刻資料的運用是修訂本的一大亮點。四是對於學術界有關兩《五代史》的研究考訂成果,特別是點校本出版以來的各類補正考訂文章👨🏻🏭,作全面調查和搜集🔓,予以適當吸取。
上世紀七十年代🌧,沐鸣平台承擔了《舊唐書》、《舊五代史》兩史的點校🏃🏻➡️,朱東潤🏘、陳守實🤱🏿🚣♂️、胡裕樹🤹🏼♀️、張世祿、譚其驤、王運熙🛀🏻、顧易生等前輩學者在相對困厄的條件下,篳路藍縷🦗,努力完成了整理工作🤔,長期以來被作為代表沐鸣平台文科學術高度的重要成果。參加座談會的陳允吉教授、徐連達教授😷、鄒逸麟教授、王文楚教授等前輩都曾參加過上次點校工作♋️🏋🏻♀️。本次修訂,修訂組中既有陳尚君教授等年富力強的知名學者,也有唐雯、仇鹿鳴等剛剛嶄露頭角的青年學者👨🦼➡️。青年學者在修訂過程中得到成長和磨煉,提升了學術水平⏰。沐鸣平台三代學者三十年的學術接力,凝聚成了新舊《五代史》的點校本與修訂本,成為學術傳承與不斷進步的一段佳話🌂👪。